徐印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与人才高地的良策
点击次数:26704    发布时间:    来源:广东改革智库

    正在召开的“两会”上,来自腾讯的马化腾代表围绕发挥大湾区综合优势,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提出设立“湾区大学”的建议。在政府主导下,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在大湾区设立一所新型的实体大学,确实是建设大湾区的一计良策,值得大湾区的各界,尤其是学界鼓与呼。


   大湾区发展需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资源与《规划纲要》设定的战略定位并不匹配,尤其是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要求还有差距。就广东一省的高等教育资源来说,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国内经济圈中,珠三角的高等教育资源无疑是最薄弱的。粤港澳高校联盟中广东有12所成员大学,尽管它们都是广东省的顶级大学,但是以国际视野来看,其整体科创能力还差强人意。香港的高等教育资源虽然相对强势,但是放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后就有所稀释。所以大湾区整体的高等教育资源虽具优势但并不突出,更无法与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与东京湾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相比。

    从发展前景来看,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必将与世界三大湾区比肩而立,若要达到这个宏伟的目标,人才与教育的软肋必须要尽早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已有的大学,需要集中力量不断提升现有的教育与科研水平,产生出更多能跻身于世界一流行列的大学。除此之外,非常有必要积极探索在大湾区设立一所新型大学,以增强高等教育资源与人才优势。建立“湾区大学”的设想,实乃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智力优势,打造教育与人才高地的良策。鉴于高等教育的周期性特点,“湾区大学”需要及早筹划。


   《规划纲要》明确指引在大湾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

    关心大湾区发展的有识之士有一个共识,即基础研究投入的整体水平和世界三大湾区相比依然偏低,在关键核心技术与基础科学方面的“短板”相当突出,以政府投入为主,包括企业、公益基金、慈善捐助在内的社会力量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非常有限,投入资金的流向多倾向于硬件等基础设施,严重地忽略人才培养。而弥补这一“短板”最有效的对策就是在大湾区办一所重视关键技术与基础科学的创新性的研究型大学。有鉴于此,近来设立“湾区大学”的呼声日渐高涨,更有代表在两会的提案里明确提出设立“湾区大学”的建议。

    《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对此无需再过度地解读,《规划纲要》已经为在大湾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做出了明确的指引,为设立拟议中“湾区大学”亮出了强烈的信号灯。


   建设“湾区大学”必须走创新之路

    建设一所新型大学绝非易事,实乃困难重重,但事在人为,必须走创新之路。当然也有许多宝贵经验可资借鉴——近者,有南方科技大学和西湖大学;远者,有香港科技大学和汕头大学。这些大学的经验各有短长,成效各有千秋,但是都可资借鉴。而它们的经验都贵在创新,尤其是南方科技大学和西湖大学,对准高科技和基础科学的目标,重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胆创新办学体制。汕头大学的经验贵在投资体制创新,开创在政府主导下企业捐资办大学之先河,在国内独树一帜,是企业家办学的典范。香港科技大学是香港政府为配合1980年代香港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而创办,1991年创始至今还不到三十年,已经成为亚洲顶尖、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培养出济济人才,取得丰硕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令全球大学界刮目相看。

    办“湾区大学”,首要的是确立办学方向。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欠缺的不是大学的数量,也不是一般的大学,而是国际一流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其水平不能仅仅相当于香港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而应在它们之上。否则,新建一所大学只能为大湾区的大学教育带来数的增量而非质的增量。如果仅仅是数量的增加,绝非大湾区发展之急需,更不符合“规划纲要”的要求。未来的“湾区大学”应该瞄准尖端应用技术和基础科学设置专业和课程,设定的起点务必要高,而规模则不宜求大。鉴于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特殊背景,为便于“湾区大学”迅速起步,可先不考虑设人文社科类专业,专攻尖端应用技术和基础科学。

    要办起一所顶级大学,关键的三件事:投资、置地和延揽人才。

    关于建设“湾区大学”的投资,有几种模式可以探讨:一种是政府投资建设、社会力量管理运营;另一种是政府主导,企业、公益基金、慈善捐助在内的社会力量共同投资,社会力量与学者共同管理运营;再一种就是与港澳合作办新校。无论哪一种模式,政府的作用都是主要的。从汕头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以及西湖大学的经验来看,在政府主导或者号召下,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容易较快起步,有利于尽快走上体制创新之路。我国曾做过社会力量办大学的大规模尝试,涌现出两百六十多所独立学院。独立学院虽然为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做出了贡献,但其体制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民间资本对办学投资回报的追求,使独立学院这种模式根本不适合培养高端人才,不能为设立“湾区大学”所借鉴。“湾区大学”完全可以创新出一种新的体制机制,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希望在粤港澳大湾区办高端大学的积极性。

    置地问题异常复杂,更需要体现“政府设立”或“政府主导”,以便理顺和克服各种掣肘,使拟议中的“湾区大学”尽快落地生根。当年澳门大学扩建,借用了横琴的土地,充分体现了在“一国两制”体制之下粤澳互利的特殊优势,但又受到“两制”的局限,人员的出入仍然是单向的,“湾区大学”如何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粤港澳大湾区都是寸土寸金之地,选址和置地是办学的起点,也是关键。目前,多方共识聚焦于香港深圳之间落马洲河套地区,从地理位置来看,这是建设“湾区大学”绝佳的理想之地。在这里设立“湾区大学”,也完全符合对深圳河套地区土地规划的明确定位。

    在延揽人才方面,香港科技大学的经验非常值得学习。香港科大在政府主导的办学模式中最为成功之处是,以全球视野,在全世界延揽优秀人才。由顶尖人才组成的优秀师资队伍,支撑起尖端的专业方向和课程,直接培养出高端的科技人才。未来“湾区大学”专业和课程设置的机制要创新:既要根据客观需求和条件,有条件就上;也要根据人才和师资的特长,充分调动学术带头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其特长,创造条件也要上,以施展他们的才能与抱负。


   大湾区的资源禀赋能够负起建设“湾区大学”的重任

    为大湾区培养高端人才,在大湾区设立一所培养高端人才的顶级大学,是大湾区各界的夙愿,在改革开放中成长壮大的企业,出于自身的严峻需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举办“湾区大学”的愿望尤为强烈。现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已经出台,关于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规划与这些优秀企业家的建议高度吻合,使所有关心设立“湾区大学”的社会各界欢欣鼓舞。”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优越的资源禀赋,完全可以承担起建设一所顶级大学的重任,未来的“湾区大学”一定会为湾区输出更国际化、更创新的人才。

    设立“湾区大学”的建议犹如箭在弦上,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够鼎力支持,允许“湾区大学”先行先试,开辟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创新之路。



(作者系广东财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