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海:构筑新质生产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点击次数:3455    发布时间:    来源:广东改革智库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当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构筑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赋能?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观察,基本可以从三个经济学理论框架进行认识和把握。第一个框架,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经济学理论,其阐明生产力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劳动者(劳动力)、劳动资料(资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自然资源);第二个框架,是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它认为生产力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即劳动投入、资本投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第二个框架中的“制度创新”生产要素,其实是经典经济学理论生产力三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经优化组合,生产新的质变,促进全要素效率提升而形成的“新”生产要素。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目标是促进高质量发展,这与经典经济增长理论一脉相承。因此,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可以尝试表述为第三个框架,即新质生产力由四个核心要素构成:新劳动、新资本、新技术、新制度(生产关系变革、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制度激励等)。用这个分析工具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对经济社会的创新探索,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征,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并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可见,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有两条路径,一是技术驱动,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引擎;二是制度引领,即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措施,优化生产力核心要素配置,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抓手。回归实际操作层面,区域政府、行业或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防止一吼而上、泡沫化。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多种路径,围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国家政策导向、产业重大布局、新质生产力生态圈等具体目标,跟随式“构筑”新质生产力,是值得探索的系统思路。“构”是解决新质生产力的“有”与“无”的问题,“筑”是解决新质生产力的“好”与“优”问题。

一、以要素为核心构筑新质生产力

锚定新质生产力四个核心要素,围绕“新劳动、新资本、新技术、新制度”构筑新质生产力。首先是锚定“新劳动”核心要素,建设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配备战略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劳动者素质要逐步满足机器换人、智能化生产、柔性生产、个性化订制等新型劳动。劳动者的技能,要从操作机器转为操作软件,从操控物料转为操控数据等等,总体要求是跟上劳动对象的升级换代。其次是锚定“新资本”核心要素,区域政府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鼓励风险投资,引导企业股改上市,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发展产业、壮大企业资本规模和实力。再次是锚定“新技术”核心要素,充分利用前沿技术,发展数字经济、生物技术、新能源、循环经济等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新产业、新材料、新工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高质量发展推进器。重点是加快战略性支柱产业即传统优势产业的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企业上云,实行“智改”“数转”和“网联”,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巩固区域高质量发展稳定器。同时量力而行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最后是锚定“新制度”核心要素。政府层面,加快完善保护科技成果、数据要素、商业模式、知识产权和公平竞争的激励制度,打通要素自由流通、高效率配置堵点、难点、痛点;企业层面,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公司制度体系。以新质生产力的四个核心要素为目标,构筑新质生产力。

二、以政策为导向构筑新质生产力

国家政策是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是各行各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指路明灯。以印刷包装行业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政策,对行业发展新生产力具有明确的导向。如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2017年4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印刷业“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推动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加强产业标准化建设,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2022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印刷业“十四五”时期发展专项规划》,提出数字印刷、印刷智能制造、印刷互联网平台、功能性包装印刷、绿色技术材料等新动能持续增强发展目标。2023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方案》,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推广可循环、可降解的包装材料等。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的系列目标政策,以政策为导向构筑新质生产力,各级政府、各行业、企业都能看得到,摸得着。

三、以产业为坐标构筑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国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了基本的产业策略,就是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经济学理论显示,未来产业由先进技术、前沿技术或颠覆性技术催生,经过培育逐渐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再进一步成熟壮大后,发展成为战略性支柱(传统优势)产业,这是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不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各异。以某一地区当下及远景的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支柱(传统优势)产业的重大布局为坐标、作参照系,构筑新质生产力,是一条直观且容易把握的现实路径。例如中山市,广东省的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除了“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外,其余9大集群均布局中山,而且共有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等5大产业集群列为省重点产业集群。广东省10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全部布局在中山。其中,现代轻工纺织、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等3大产业集群作为省的核心产业集群布局中山;智能家电、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等3大产业集群作为省重点产业集群布局中山;其余4个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汽车、先进材料等产业集群,作为省的一般产业集群布局中山。广东省5大未来产业集群在各地市的布局方案暂未发布,但以全省5大未来产业集群、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大战略性支持产业集群的布局、目标和产业发展方向作为纲领和坐标,构筑新质生产力,是各地区、各行业和企业容易把握得到的抓手。

四、多维度构筑新质生产力生态圈

各地区的新质生产力要素贫富不一,特别是远离省城、中心城市的地区,新质生产力要素资源相对稀缺。这些地区必须开拓思路,创新理念、建立开放平台和灵活机制,多维度构筑新质生产力生态圈。充分利用域外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从都市圈、城市群的维度,构筑本地区新质生产力生态圈。例如,珠江口东西两岸深度一体化是趋势,中山可以从珠西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生态圈。充分利用市域外的国家级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等平台、科技、人才、资本等关键核心要素,构筑中山新质生产力生态圈。二是引导大型制造业集团产教融合,壮大本地区新质生产力生态圈。龙头骨干制造业集团,可与全国性的职业教育机构联合开展产教融合,根据产品制造流程、工艺、使用、维护的全过程,参与编写职业学院教材,提供本集团的品牌设备、产品甚至资金,共建布局全国性职教实训中心,供职业教育院校学生使用。通过培育熟识企业自家制造内容的应用型人才群体,壮大本地区和企业新质生产力生态圈。三是弘扬“星期六工程师”文化,凝聚“碎片化”新质生产力资源。通过设立“星期六工程师”俱乐部,举办新质生产力沙龙等,打开中小企业对接工程师群体的大门。鼓励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专家教授、工程师、大学生到本地区交流合作,与当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结对“做朋友”、谈业务,将都市圈、城市群“碎片化”的新质生产力资源,汇集成各地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只是手段和工具,实现全要素效率提升、促进高质量发展,才是构筑新质生产力的终极目标。各地区、各行业及企业,只要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创造性地构筑新质生产力,一定能实现全要素效率提升,迸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作者系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本文转自2024年11月18日《中山日报》理论周刊:http://epaper.zsnews.cn/epaper/zsrb/paperdate/20241118/part/5/articlei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