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大湾区县域错位、协调、共赢发展
点击次数:26388    发布时间:    来源:温洋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由县级政府领导,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

区域经济。粤港澳大湾区的县域经济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叫区,比如广州的南沙区、深圳的福田区;第二类叫县,比如惠州的惠东县、肇庆的高要县等;第三类叫镇,比如东莞市的虎门镇,中山市的南朗镇等。这三类区域的行政级别不同,比如南沙区和福田区属于正厅级,惠东、高要属于正处级。东莞市和中山市是典型的市管镇,行政级别为地级市、正厅级,但不设市辖区、不管县市,只管乡镇(街道)。2018年虎门全镇生产总值635.8亿元,其经济实力已超过西部大部分地级市的水平。 

   在产业链的分工上,各类县也有所不同,比如南沙和福田主要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上下两端,即研发和物流销售端;其它的县、镇则主要处于产业链的中间,即生产制造业环节。有的则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如珠海的斗门,为大湾区提供优质的农副产品和生态旅游资源。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各个县(区、镇)应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共同发展。比如属于广州、深圳的区,应设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加强原始创新、科技研发的投入建设力度,力争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上有所突破,同时发展各类企业孵化器、会展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受中心城市外围辐射影响带动的市辖县(区),应主动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与外溢,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建设各类高新科技产业园区,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引进企业时不应该以产值为唯一的考核目标,而应该以其科技含量及先进性、今后的发展趋势与前景为主要的考量因素。第三类是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受其辐射影响较小的市辖县(区),则应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为大湾区提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保护好大湾区的生态环境,将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旅游、文化产业、大健康和养老产业,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县(区)经济的错位、协调、共赢发展。



(本文发表于《求是》杂志主管的《小康》杂志2019年6月中旬刊“专家点评”专栏。作者系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温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