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海:汕头,如何搭上人工智能的快车?
点击次数:27397    发布时间:    来源:《潮商》

2020年11月8日,第六届“潮创大会”暨2020全球潮人人工智能大会在汕头国际大酒店隆重举行,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专职副会长陈其海研究员应邀作了专题报告,为大会解读《广东区域发展新格局与汕头产业新机遇》,引起与会潮商投资者、创业者的积极反响。

在会议间隙,记者就汕头如何搭上人工智能的“快车”、提振汕头产业能力值等相关问题,请陈其海研究员为汕头把脉建言、“开处方”。陈其海研究员站在广东发展新格局的视角,坦诚交流了观察汕头发展的专业见解。


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陈其海

搭建可对接的空间、平台及载体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在谈到汕头产业未来走向时,陈其海研究员直言道,在广东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大棋盘”中,汕头的战略定位是非常明确的:创新型经济特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城市、粤东区域中心城市、粤东商贸物流中心。功能定位则包括:省域副中心、世界潮人之都、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延伸区、世界侨商潮商总部经济区、粤闽海洋经济圈支点。遵循上位规划的定位,汕头在广东发展新格局的角色担当也明确了。首先,是汕潮揭粤东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在地区发展中起到“带头大哥”的作用;其次,是积极参与“海西”区域发展,对接闽粤海洋经济合作圈;第三,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延伸区(即“东延区”),这点非常重要,是汕头发展、提质、扩能的重大机遇,将使汕头从粤东的“边缘地位”,转化为珠三角核心发展区的“次中心”。为此,汕头应主动作为,创造更多的空间、平台和载体,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动能,如人才怎样对接、资源怎样对接,软环境如何对接等等。汕头主动谋划好发展的“小齿轮”,再无缝对接珠三角核心区这个“大齿轮”,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借力广东发展的核心引擎,带动汕头向前发展。

陈其海研究员认为,珠三角地区尤其是深圳等中心城市,电子信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发达 ,但是,却面临着人工高、地价越来越贵,房价居高不下等成本压力,产业有“被挤压”外溢的趋势。这就给汕头“链接产业”的机会。汕头可以将高新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临港区等空间,打造成适合发展数字经济和人工智库等新产业的载体,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产业辐射、延伸的“桥头堡”、“承接点”,汕头的数字经济和新兴产业就会加快落地开花。

深圳华为之所以会跑到东莞东山湖去落脚,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多年来,东莞市一直不懈地建设高新产业的平台“载体”,发挥国有资本在战略性、公共性、市场不灵敏领域的投资引领作用,牵头建设适合对接深圳高新企业拓展的园区,如厂房、研发中心等等,主动作为,筑巢引凤,吸引高端产业植入。华为这样的“龙头”核心企业的进驻,必然会带来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人才集聚,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区域的产业“能值”就提升起来了。

汕头可以借鉴东莞经验,主动建设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产业的空间、平台及载体,引进“龙头企业”,围绕上下游的产业链来布局产业集聚区,将广东发展新格局的战略机遇“变现”,促进汕头产业迈上新的台阶。

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要找准切入点

汕头传统产业如何运用人工智能升级换代?当下,汕头企业缺少技术、人才怎么办?

陈其海研究员笑言,深圳、广州等珠三角核心城市,甚至全国、全球各地,从事人工智能产业、投资数字经济的潮汕人很多,这是汕头可资利用的优势资源。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应用场景,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是未来产业实现升级换代的目标。关键是:怎么结合、怎么运用,要找到一个切入点。目前,汕头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方面,技术、人才还达不到原创开发的程度,但是,可以打造“应用场景”,把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作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切入点,可考虑作为汕头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一个路径选择。比如,汕头的传统食品牛肉丸,能不能做“数字化”?应该是可以的。用人工智能模拟传统的手工捶打,按行业协会制定的标准来设定打多少次、经过多少道工序就可以达到人力手工捶打的水平。然后,通过人工智能来检测其质感指标及是否有添加剂成分等,从而实现人工智能“落脚”传统产业,这种“逆创新”的应用思维,也是创新。汕头玩具、纺织、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包括无人机,如果原创能力不足,都可以先做“应用场景”,把这些产业集聚起来,打造应用圈、应用平台,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落脚点”,将高校、研究机构的技术成果“产品化”,汕头的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也就有了现实的坚实基础。

打造应用场景,既能实现人工智能创意的转化,又能促进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技术进来了,人才也就跟着来了,投资也会随之而来,汕头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也就可以“水到渠成”了。

充分利用“潮创会”这个大平台提升“软”实力

陈其海研究员告诉记者,虽然是第一次出席汕头的“潮创大会”,但感觉很亲切。“潮创大会”高规格、大规模、与全球各地的广泛连接,对产业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力,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说,“潮创会”已经在汕头打造并优化人工智能的平台、载体,成员中有投资人、有创业者,产业资金的筹措也有渠道,引入“智造云谷”的企业也正在培育、孵化中,希望汕头政府能好好利用“潮创会”这个大平台,作为“软”实力加强建设,政策上多扶持平台载体,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把人工智能的“星火”燎原开去,为汕头创造效益。

陈其海研究员建议,“潮创会”平台、载体孵化、培育出来的“种子”项目,尤其是“潮创会”竞赛中出来的优胜项目,要宣传、推广,让项目成为“网红”,吸引社会资本来“抢”和投资。平台载体除了向他们提供空间、资金、技术支持,扶持、辅导他们上市之外,政府还应该引导建设项目产业化的“加速器”。这个“加速器”就是一个具有公共性、战略性、引领性及资源性的一个平台,建议由政府或国企主导建设、布局、配套。汕头应围绕高新区或“智造云谷”的发展功能定位,导入高校人工智能研究机构、院士工作室、重点实验室等园区“共享平台”,提升汕头整个城市产业的原创“能值”,提高汕头科技“软”实力。同时,在高新区、新设工业园区建设定位清晰的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园区,使那些孵化“成型”的人工智能企业,“就近”可以获得科研成果和产业化的“养料”,心甘情愿在汕头“扎根”。

转载自 《潮商》202011期 记者:陈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