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赋予了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的使命,如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在昨日举行的落实《纲要》与体制创新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纷纷支招,认为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城市的先发优势,加大对农村的带动力度,以城市带农村,实现城乡“双赢”。
■张柏鉴(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形成多元化支农资金投入机制
精彩观点:要把落实《纲要》、统筹城乡发展,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尤其在各级领导干部中要牢固树立“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思想,防止和克服在少数干部中产生的“三农疲劳症”,切实把“三农”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张柏鉴认为,农村的改革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因此我们面临的任务相当艰巨和复杂。特别是现在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越来越大问题,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
张柏鉴说,落实《纲要》,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要增强人们对统筹城乡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把统筹城乡发展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三农’是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的思想,防止和克服在少数干部中产生的‘三农疲劳症’。”张柏鉴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切实把“三农”问题放在各项工作之首。
张柏鉴建议,惠州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惠州在区位、产业、生态和交通等方面的优势,针对小城带大乡、穷财扶困村的现状,立足于科学发展,以正在形成的大工业、大交通优势,辐射带动大农业、大旅游和大物流发展。
解决统筹城乡发展巨额资金来源不足,是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难题。那么钱从哪里来?张柏鉴建议,政府应该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利用当前国家实行的紧急财政政策和适度放宽的金融政策,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和引导国家金融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外资向“三农”倾斜,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支农资金投入长效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宋子和(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统筹城乡发展
精彩观点: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走城市化道路,把农民变成有工作的城里人,这样农民收入提高了,城乡差距也缩小了。
宋子和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其核心就是消除城乡差别,使城乡协调发展。如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宋子和说,我们要走的道路就是城市化。他认为,把农民向城市集中,加大培训力度,让他们转为有职业的城市居民,像城里人一样工作生活,这样就减少了农民的整体数量,提高了他们的收入,城乡差距也就缩小了。通过走城市化道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也是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过程。
那么,统筹城乡发展到底应该由政府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宋子和解释,这是个有争论性的问题,他历来主张:发展市场经济就是应该由市场主导,这个方向不能变。“不能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政府主导。但是问题在哪里呢?我们国家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党和政府自上而下来领导和推动的。要实现完全由市场来主导有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因为如此,宋子和提出,政府要在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前提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周林生(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惠州应加强旅游资源规划整合
精彩观点:“镇镇点火、村村冒烟”的发展模式不可取,经济发展首先要考虑区域优势和自身资源禀赋。
“在惠州调研时,了解到不少基层干部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视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最终归结到一点,就是认为自己工业不发达,要搞工业园。”周林生分析说,一个县要搞多个工业园,可以想象他们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心情,但“镇镇点火、村村冒烟”的发展模式并不可取。
周林生说,发展首先要考虑到自身资源禀赋和区域优势,惠州旅游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善,区位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对于珠三角其他大都市来说,惠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休闲度假基地。惠州应加强旅游资源的规划整合,在不改变环境优势的前提下,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在加强旅游服务、树立旅游品牌等方面下功夫,大力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陈国敏(惠州市委农办主任)
将探索以宅基地置换住房
精彩观点:村里的陂头谁来管?往往是农民有心无力,部门疏于管理。统筹城乡发展就要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农民关心的实事做起。
“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不平衡。”在分析我市城乡发展基本情况后,陈国敏介绍说,围绕建设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基地,我市确定了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工作目标,形成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机制。
针对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镇化水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陈国敏介绍说,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要求从当前到2012年,加快实施农民增收致富、中心镇发展提速、村企共建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宜居村镇创建、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全覆盖、农村制度创新、城镇化推进、服务型政府构建等,推动我市建设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基地。
“陂头谁来管?往往是农民有心无力,部门疏于管理。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农民关心的实事做起。”陈国敏介绍,我市在发展大水利的同时,将农村小水利纳入了“十大工程”建设范畴。近期,我市正积极探讨推动水稻、甜玉米、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保险;将尽快启动双置换试点工作,探索以宅基地置换住房,以农民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探索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以现代农业观光园为试点,探索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黄挺(广东体改研究会会长)
优势互补形成大批错位竞争卫星城
珠三角要加快以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建设。中心城市必须大力发展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大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业、国际贸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现代会展业和中介服务业等,最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中心城市不一定要什么都齐全,比如一些大项目,总部可以设立在中心城市,其他的则放在下面的中小城市,从而使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其对周边区域的带动、辐射和影响作用,在中心城市周围形成一大批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卫星城。
■魏加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珠三角要组建地方政府联合融资平台
关于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我认为,市场经济还有一个基本原则——— 凡是基层政府能够做好的事情就应该让基层政府去做,只有基层政府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才应当由上一级政府去做。
关于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在财政和投资体制改革方面,珠三角地区可以考虑组建地方政府联合融资平台,推动珠三角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在金融改革与创新方面,希望珠三角地区进行明确的内部分工和定位,加大金融改革与创新,力争成为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或是金融改革中心。本报记者周 觅
■万 忠(省农科院科技情报所副所长)
让农民合法合理分享城市化红利
城乡统筹发展,关键问题在于土地。土地问题解决得好,农民就富、农村就稳、社会就和谐。建议惠州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大胆创新和不断完善,让农民合法、合理地享有土地权益,分享城市化的红利。
在创新农用地流转形式方面,可以通过股份制、专业合作组织等形式,促进农用地流转,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
通过机制创新,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资本化、商品化途径,实现可流转。允许农村集体建设土地进入市场交易,对这部分土地专门发放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证。
建议惠州在农村集体建设土地流转制度化、规范化上更进一步,制定农村集体建设土地入市流转的细则,变堵为疏,变无序为有序,变混乱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