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龙穴岛如今已建成为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羊城晚报记者 郑迅 通讯员 南宣 摄
1993年,霍英东(左一)在南沙开发区成立挂牌仪式上 据《番禺日报》资料图
羊城晚报记者 黄丽娜 罗坪 马海洋
霍英东当年为何铁了心砸钱开发“小南沙”?南沙何时成为广东转型的“主角”?本报记者一一调查解读
8月27日,广州,江岭北1号。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在这里召开了一场汇聚了十一名广东“智库”专家的“圆桌会议”,是为首届“江岭北论坛”。开坛的题目是:广州南沙新区发展定位与战略研究。专家们继续就未来南沙的定位和开发问题展开激烈讨论。
从1993年广州南沙开发区成立以来,南沙的开发、定位、产业发展,让广州实现了“沿海城市”的格局。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政府在北京联合举行“广州南沙新区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成果发布及研讨会,更是让南沙持续成为焦点。
未来,南沙又将驶往何处?她如何在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的优势面前,破局而出?
专家言论
观点1
政府搬迁只会让开发商赚钱
“最近从媒体上看到有人评论说,‘省政府要搬去南沙了,再投资还怕什么’。这是改革开放30年后还应该有的思维?还应该说的话吗?”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省农信社党委副书记陈池在研讨会上略带激动地说。对于将省政府搬迁到南沙,拉动地区发展的观点,陈池直指是两种陈旧思维浓厚的计划经济思维、地方政府思维在“作怪”。
陈池认为,体制创新才能引领南沙新一轮的发展,是新一轮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南沙应申请国家综合改革实验区,主题就是探索粤港澳的深度合作。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名誉会长易振球、广州市社科院研究院谈锦钊也都提出,南沙的发展不能依靠行政带动,“政府搬迁不能是为了炒地皮,最后让开发商赚了钱,而是应该确实有益于地方的发展”。
专家们建议,广州应该研究出台《广州南沙体制创新方案》,从政策上为南沙发展助力,切实明确南沙的区划调整。
观点2
何不继续做强临港“大工业”
在南沙的新一轮开发上,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一直坚持“宁可荒,不要慌!”的态度。
在他看来,2001年“南拓”战略的提出,为南沙埋下了“港口战略+工业化+重型化”的种子。10年过去了,龙穴岛的“突围而出”是南沙未来发展不能放弃的优势。“龙穴岛的深水港,已具规模的临港工业圈,是广州唯一的区位价值。有这样一个连接港澳、联通海外,大吞吐量、大进大出的基础,是南沙发展了不起的成就。坚决不能放弃。”
对于近期热炒的省政府搬迁南沙的设想,袁奇峰持坚决否定的态度,“与其将省政府搬迁到南沙,不如留着万顷沙这块临海的风水腹地,继续做强临港大工业,扩建保税港区。如果丢了这里,广州就没有了发展大工业的机会,未来广州吃什么?”
袁奇峰的设想是:不如打通整个“南拓轴”,将大学城、黄阁汽车城、广州新城、南沙统合为“南沙新区”,“在原本规划中,广州新城也就是亚运城所在地,就为省政府预留了用地。如果将省政府迁来广州新城,可以带动周边土地升值,政府卖地可以赚回十个省政府搬迁的费用。而万顷沙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没有房地产开发空间”。
观点
3
未来应努力成为自由贸易港
对于南沙20年来的发展,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这样评价:“南沙有开发,但是开发不成熟。”
在南沙工业基础、制造业基础不能丢的前提下,陈鸿宇提出,南沙要充分利用腹地优势,成为将粤港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结在一起,再推向内地的二级平台。“南沙内生动力不强,她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外力的推动,取决于粤港澳合作的深度,取决于珠三角城市群产业合作的深度”。
南沙地处港澳、珠三角的地理几何核心,“但是地理核心不等于经济中心或交通中心,要打破行政区划的传统思想看南沙”。
对汪洋书记提出的“再造一个新广州”,陈鸿宇的理解是,并不意味着南沙GDP也要破万亿,这不现实。新广州不是“量”上的概念,而是通过南沙使广州呈现出一个新面貌,与港澳、珠三角的合作上一个新台阶。“以前专攻加工出口的‘前店后厂’模式面临升级转型。南沙、前海、横琴毗邻港澳,是落实中央政策的最佳切入点,通过这三个地方结网,就能将粤港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结在一起,既面向海外又延伸到内地,从而探索出新的‘前店后网’模式”。
陈鸿宇指出,前海、横琴的体制突破、政策优势,南沙难以效仿,未来的方向是努力成为自由贸易港,在人民币结算、保税港建设上进一步突破;同时成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的示范区。
南沙故事
霍氏砸25亿
开发小南沙
20多年前,香港巨商霍英东就开始铁了心“砸钱”开发南沙,他有自己的依据“南沙就是珠江三角洲的中心。”
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曾在南沙开发之初与霍英东结缘。“南沙的特点在哪里?就在江海一体。霍英东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最终选择了来南沙投资。”
黄伟宗说,霍英东对南沙下过这样一句判言“以南沙为中心,以五十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可以囊括珠三角所有重要的城市,包括香港和澳门的所有港口码头。南沙就是珠江三角洲的中心。”
但是1978年,当霍英东第一次踏足这个“珠三角的中心”时,这里却连条路都没有。黄伟宗回忆当时的情形,说:“刚开始都进不来。这里没桥、没路,是从黄埔那边租了一艘海军的炮艇过来的。”香港到南沙直线距离仅38海里,但即使到了1985年,他从香港到南沙还要3天才辗转到达。
但就是这样一块地方,却让霍英东铁了心“砸钱”。
1988年,洛溪大桥通车,霍英东正式提出开发南沙。在10多年的时间里,霍英东到访南沙近800次,投放启动资金逾25亿元。
2006年10月底,霍英东在北京病逝。时任霍英东基金会负责人、南沙信息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邝小明回忆说,就在当年5月,霍英东还在一次公司的会议上表示:“过去10多年,经过大家付出大量的汗水,南沙现代滨海新城区初步模样已经显现出来了,南沙已从建设期进入经营期。今后的任务还很艰巨,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在霍英东病逝后的第三天,霍英东长子霍震霆在北京表示,将继承父亲的遗愿,“父亲生前进行的投资项目,如南沙建设等,一切都不会受到影响。”2007年,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在南沙正式开幕。2011年7月,总投资2.7亿元人民币的南沙游艇会正式落成开业。
为了和后来的“南沙大开发”相区别,霍氏集团在南沙的投资项目习惯被称为“小南沙”。而“小南沙”的开发,算是拉开了南沙追梦的序幕。
建十个码头
仅花了四年
1996年到2000年,广州经济处于调整期,南沙登上了广州乃至广东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大舞台。
2000年9月,《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出台,广州城市发展纳入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战略框架,而南沙开发区到南沙港区正是“南拓轴”的重要节点之一。2002年1月30日,广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批复了《关于加快推进南沙开发区建设的组织实施方案》,决定授予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广州市级审批权限。同年8月8日,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举行揭牌仪式,正式进驻南沙办公。
自此,南沙面朝大海,扬帆起航。
南沙大开发,在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使广州从沿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转变”的重要使命。此后,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推进南沙开发现场会”最终确定了南沙的发展定位是,建成一个“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区”。
与“小南沙”举霍家一家之力“小步快跑”的发展不同,举广州之力而行的“南沙大开发”,从一开始就是从“大”着眼:大工业、大物流、大交通。而临海优势,更是让南沙得以大做文章。
广州因港而兴,得港而变,深水良港是南沙开发区的优势之本。“没有大港口,就没有大南沙”,当时兼任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首任总指挥、临时党委书记的张广宁在多个场合这样强调港口对南沙乃至对整个广州的意义。
仅仅4年多的时间,南沙已建成了包括四个5万吨级、六个10万吨级泊位的深水码头。自此,凭借着深水港的优势,现代化临海工业基地、现代化物流产业基地有了依托,以汽车、机械设备、造船、港口物流、钢铁、石化、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八大现代产业为核心的临港经济圈得以成形。
广州市副市长、南沙区委书记陈明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关键的五步奠定了南沙的产业起势:一是199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是2002年4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授予指挥部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三是2005年4月广州实施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南沙新行政区成立;四是临港经济的概念成为现实;五是典型的项目带动成为南沙发展的主要模式。
龙穴岛造船
让广州圆梦
有了港,南沙开始做起了造船梦。2004年,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在龙穴岛东岸北部4.5公里岸线开始围堤吹填。
李桂霞从事造船行业已经有41个年头了,接到赴南沙开拓业务的任务时,她已经51岁,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中船开发南沙是“人生震撼之事”。一方面是因为在“知天命”之年还有这样开拓性的工作;另外,就是对于南沙开发的震撼。“初到南沙,真是一片汪洋,什么都没有,山下就是海”。
那一年,36岁的黄运恩也从日本归来,参与到中船龙穴基地的筹建。“当时我带着几位准备合作的日本朋友,乘船到龙穴岛探视,连好一点的靠岸地方都没有!”当时他向日本朋友介绍龙穴岛欲建造船基地时,对方睁大了眼睛简直不敢相信。“这片荒岛没电没路,到处都是大石头、大荒地,临海一片滩涂”。
2006年5月,就在这片荒岛上,广州中船龙穴造船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开始土建;2007年开始组织员工上岛建设。员工当时是一边建厂房一边调节设备,李桂霞对当时岛上艰苦的生活刻骨铭心:“当年岛上只有固定居民600多人,全是平房,居民要自己打井自己发电。但是,我们员工都很年轻,都很有激情,充满信心。”
短短7年,龙穴造船基地成为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也是目前中国在华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大型船舶总装骨干企业。基地拥有大型船坞2座、泊位4个、600吨龙门吊4台,规划设计年造船能力达350万载重吨。
当初中船基地选址于此,看重的就是龙穴岛临海、港口水深等开发潜力。此后中船作为南沙的大工业企业,一路狂飙。“公司在2008年上半年开工造船,首制30.8万载重吨超大型油轮(VLCC)于2009年第四季度交船。到2011年6月底,公司已完工交船261.2万载重吨。”黄运恩倍感骄傲地说。
黄运恩还说,近年南沙工业发展迅猛,人口素质也提高了。农民也开始搞起了多种经营,就业机会也多了。“市民社会随之形成,我还在这里买了房。”
如果说中船龙穴岛造船基地的建设标志着广州造船业结束了造“小船”的历史,那么广钢与JFE合作建设的南沙钢铁基地就改写了广州汽车产业只能依靠“洋钢板”的历史,在这一长串向着南沙冲来的企业名单中,还有广汽丰田、东方电气、德国海瑞克……蓬勃而起的“临海型”大工业也初现规模。
黄丽娜、罗坪、马海洋